中国江苏网8月1日淮安讯(孙月陈祥龙)7月31日上午,扬州大学外语学院党委书记刘胜乐、副书记崔益军一行,带领师生赴金湖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围绕“新时代、新功用、新思路:中外比较视域下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这一主题开展专题调研,重点了解金湖县“非遗”项目——金湖秧歌、打排斧的保护与传承情况。
国家级“非遗“项目金湖秧歌是金湖及周边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插秧劳动中以集体的智慧创作出来的田歌。年,金湖秧歌被省选调参加上海世博会文艺展演。年8月,作曲家崔新创作、江苏省交响乐团演奏的交响音画《格冬代》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获得成功。年,金湖秧歌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在今年6月份举办的“秧田飞歌”——苏浙皖秧歌号子邀请赛上,金湖秧歌千人唱震撼全场。
省级“非遗“项目打排斧是一种生产劳动仪式,它是木匠在修造木船时,为了防止木板缝隙渗水,采用油料、麻丝、石灰等材料加工后作为填充物镶嵌在船板缝隙中的一种劳动操作过程,操作时,木匠们在木船两边一字排开,用斧头打击捻凿,捻凿敲击船体缝隙发出有节奏的声响,称为打排斧。打排斧在抱钉师傅有节奏的锤声以及锣鼓声的配合下,节奏明朗,声响震天,采用民间“凤凰点头”“金鸡啄食”“鲤鱼穿浪”“乌龙摆尾”等套路,气势恢宏,极具喜剧色彩,成为一种独特的水乡文化。
刘胜乐一行深入金湖县塔集镇浦坝村金湖秧歌传承人张中祥的家中,分别与金湖秧歌传承人张中祥、打排斧传承人张应良交流,了解金湖秧歌和打排斧两种“非遗”文化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承路径,并现场感受两种“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们与金湖县文广新局局长柏常青等领导座谈交流,了解金湖秧歌号子与打排斧两项“非遗”项目,带领师生以实际行动响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求,以展演、讲座等形式推进“非遗”文化进高校、进课堂;同时,发挥外语学院优势,对比中外文化,从中吸收、传承和发扬一些优秀做法,实现延续和发展“非遗”项目的目的。刘胜乐表示,团队将进一步深入研究金湖县相关“非遗”项目,与金湖县共同探讨新时代“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思路与方法,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