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义新区是浙中地区能级最高的开放平台和发展平台,在新发展阶段,聚焦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市区协同、开放带动,推进“产城人文”四位一体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是在省内新区比拼中发挥优势、争先进位的必然选择,是在忠实履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中交出经济高分报表,打造新区“金”字招牌的重要路径。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能级
产业是“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基础。要更好发挥*府在平台规划、要素保障、*策引导方面的作用,围绕产业发展,集聚优势资源,加强综合配套,做好产业转型升级文章,提升产业层次水平。一是高起点建设浙中科创走廊核心区。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依托金华科技城和浙中创新城,创建国家国新区,高标准打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重要节点。大力推动产业园区更新改造与迭代升级,建设国家级发展平台,为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发展预留空间。二是加快培育地标性产业集群。聚焦重点细分行业,支持头部企业、隐形冠*和独角兽企业带动产业链升级,大力培育主导产业。推行链长制,探索产业链“一个发展规划、一个支持*策、一个研究院、一群龙头企业、一个产业联盟”等扶持模式。依托龙芯智慧产业园,建设国家信创产业、安可工程制造基地,打造千亿信创产业集群。布局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物流装备、轨道交通配套产业孵化园,打造百亿级综合交通产业集群。聚焦“高品质生活”场景,抓住在线经济和消费升级的机遇,鼓励新型建材、电动(园林)工具、节能环保、石墨烯泛碳材料等优势产业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引导纺织服装、家具、火腿、牛奶等传统消费品产业数字化设计、规模化品牌定制,打造智能家居、文体用品、健身休闲产业集群。三是高标准建设总部基地和金融产业园区。提升发展多湖中央商务区总部经济、金融保险、高端商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对标国内一流建筑企业聚集示范区、优秀建筑业人才交流平台,建设建筑业总部产业园。加大力度扶持奖励企业上市,建立重点股改上市培育名单。对上市公司总部迁入新区、募投项目引入新区的,给于企业高管团队奖励。四是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聚焦花卉苗木、精品水果、生态畜牧、食用菌、水产养殖等五大特色产业,发展生鲜农产品,最大限度满足城市居民的食品需求,将新区都市农业发展成为浙中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先行区、农业标准化样板区及农产品物流核心区。
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
城市是“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载体。金义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当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宜居城市水平,切实把自贸区建设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自贸区金义片区、金义新区、金东区“三区协同发展”优势,实现“三区”在更高层级上的协同发展。一是将“现代田园城市”作为主旨。新区是金义都市区的主城区,不是副城区,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区,要围绕“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目标,实现城市建设区和绿色空间高度融合,以“两山夹一川”的自然山水空间格局为本底,以现有城乡空间为基础,在约平方公里范围的新区核心区内,优化组团式网络状空间集聚发展模式,构建“双城双园一区”空间格局,力争实现“规划即最高标准,起步即最好水平”。二是强化“双城”融合发展。“双城”即东西两个城市组团,在西侧城市组团,由多湖中央商务区联动发展中央贸创区、中央未来区,由金东新城区联动发展发展江岭高新智造区及火车南站华东联运新城等发展平台。东侧城市组团由金义新区金东部分(包含金满湖中央创新区、金华国际科技城、金义综合保税区及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发展平台)为基础发展。通过“双城”空间相向拓展延伸、区间交通路网加密等措施,缩短通勤时空距离,增强同城效应。三是推进“双园一区”建设。“双园一区”即万亩中央生态花园、滨江休闲农业园、农林复合片区,分别位于“双城”中间的赤松溪和芗溪流域、义乌江两侧、G60高速北侧低丘缓坡区,重点发展旅游和农业等产业,做好山水生态文章。以青蛙乐园、渔歌小镇、田园综合体、锦林佛手园等项目为核心节点,优化提升诗歌桃源、古村游学等旅游精品线,打造浙中大花园新区样本。四是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强化城市组团的核心板块作用,辐射带动曹宅、含香、岭下、江东、澧浦、源东等镇(乡)区域,通过“撤村建居”优化乡村居民点布局,挖掘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传统村落等历史文化遗产,形成由城市核心板块(组团)—优美城镇(镇)—自然村落(村)组成的新区市镇体系。严守生态红线,保护基本农田,落实城镇开发边界,构建“城市组团+绿色空间+优美小镇+美丽乡村”的国土空间格局,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空间基础。
壮大人才队伍,提速创新发展
人才是发展的最大变量,是“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大逻辑。要抢抓机遇,把“人”尤其吸引集聚双创人才置于首位,实施人才发展首位战略,用活人才*策、优化人才生态、创新引才模式,加快高端人才招引集聚,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城市发展增添强劲动力。一是培养本地科技领*人才。不断优化本土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激发本土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活力。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开展区内外考察培训、高等院校专业培训、拔尖人才素质提升班、企业HR培训班等系列培训,努力培养一批产业科技领*人才。二是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师徒帮教,以及通过参加省市高技能人才研修班、举办“人才双创·技能蓝领”大赛、评选“技能大师”“首席技师”等活动,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三是柔性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鼓励用人单位以科研成果转化、人才项目合作、招商引智引才等方式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坚持“走出去”引才,围绕新区重点产业,制定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通过在外招才引智工作站和“海高会”成员牵线搭桥,加大与高层次人才的对接,精准招引人才回归,汇聚人才资源。四是积极引导金东籍人才返乡创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商贸服务、节能环保、新材料、智慧物流等重点产业发展,通过举办高层次人才金东行、产业创新金东行、博士高峰论坛、人才沙龙等活动,邀请在外各类人才回乡创业,实现智力、技术、项目、资金回流。五是营造开放包容的人口集聚空间。放水养鱼,培养企业家队伍,依靠产业平台吸纳人口就业。特别要营造让年轻人放得下肉身、安得下灵*的双创生态。对标现代化都市区“十个一”功能配置,推进东城和西城民生服务同城化,在职住动态平衡中提升新区人口规模。
强化文化融合,提升城市气质
文化是“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灵*。“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是城市的灵*。”“文化功能是城市的主体功能”。要大力弘扬“耕读求真、拼搏实干、包容奋进”的金东人文精神,弘扬改革开放中逐渐形成“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和商业文化,引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助推金义新区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文化发展顶层设计。启动“文化+”系列规划,推进优质文化资源在培养人文精神、提高文化素养、推进产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二是谋划建设诗歌小镇,打造新区文化地标。加快推进艾青诗歌文化园(文化产业综合体)、“希望之光-施光南故里”音乐主题馆、金东人文博览中心等项目建设。举办施光南音乐节、艾青诗歌节等活动。三是培育演艺市场,打造文创产业基地。支持中国婺剧院发展,鼓励婺剧精品艺术创作。对标学习敦煌文创的成功经验,与古子城联动培育城市演艺市场。谋划婺剧小镇,与市城投集团合作,实施婺剧品牌亮化工程,打造婺剧多样化展示平台,创设婺剧文化多形式表演活动,构建婺剧发展多方面参与机制。培育文化时尚与文体赛事,促进文化交流常态化。四是传承传统婺文化,打造历史经典产业。依托古婺窑火、木版年画等工艺美术制造企业,培育非遗工艺美术传承基地。引导金华火腿、金华府酒、寿生酒等历史经典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链。五是推进古村古镇活态保护工程,建设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提升“诗歌桃源”“古村游学”等美丽乡村风景线,与义乌陈望道、吴晗等文化名人故里和浦江郑义门“江南第一家”等对接,共创红色文化、清廉文化品牌。六是培育文化会展经济,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积极承办全国及长三角区域的会议活动,争取活动话语权、议程主动权、信息发布权。市区协同,区与区联动,统筹培育澧浦苗交会、华东农交会、茶花大会、金华火腿文化博览会等农业会展品牌。与浙江师范大学共建金华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承办中非文化合作论坛,促进中非文化交流、人员交往、经贸交融。
(本研究系市咨询委年度重点课题,主要完成人员为城乡建设组全体委员,胡新民综合执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