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聚青春,互动你我,淮安共青团就在你身边!
在你我的身边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身默默的行动温暖着、鼓励着他人也许不是那么“高大上”但却闪烁着“真善美”有的是爱岗敬业典范有的是创新创业先锋有的是诚实守信榜样有的是崇义友善达人有的是孝老爱亲标兵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的十九大精神,面向各行各业和基层,评选一批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传播正能量的身边好青年,营造“处处有典型、人人可成才”的社会氛围,以可亲、可信、可学的榜样力量,引领广大青年见贤思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积极为推动淮安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市文明办、团市委共同开展年淮安市“我们身边的好青年”评选表彰活动。经过前期推荐和初审,产生了五个类别好青年候选人80人,目前进入高邮市地名志
钱进编撰
高邮市[Gāoyóushì]省辖县级市,由扬州市代管。位于扬州市境东北部。东邻兴化,南连扬州江都区、邗江区、仪征,西接天长、金湖,北界宝应。面积平方千米。人口81.5万人。市人民*府驻高邮街道。下辖13个乡镇街道和3个区。地处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江淮平原南部、长江三角洲。世界文化遗产点3处、国家级文保单位6处、省级文保单位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7项。名胜古迹和纪念地有盂城驿、高邮明清运河故道、镇国寺塔、龙虬庄文化遗址、抗战最后一役文化园、文游台、高邮当铺等。因秦王*二十四年(前)在境内“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盂城、高沙。早在年前,高邮龙虬庄先民就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越和楚国。据《江苏建置志》(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载,“汉高帝六年(前),广陵县北境分置高邮县(治今市高邮镇),是为今市境出现县级*区之始”,隶荆国东阳郡。宋明帝泰豫元年(),析高邮等县地置临泽县,隶南兖州海陵郡。萧梁时,置广邺郡,辖高邮县划设的高邮、竹塘、三归3县;后因郡内出现嘉禾之祥瑞,更名为神农郡。临泽县仍属海陵郡。隋文帝开皇三年(年),竹塘、三归、临泽3县并入高邮县,直属吴州(今扬州市广陵区),后属江都郡。唐,高邮县隶属淮南道扬州广陵郡。五代十国,高邮县先后属吴都江都府、南唐江都府、后周扬州大都督府。北宋初年,高邮县仍属扬州。宋开宝四年(),升为州级高邮*,仍置高邮县,*递属淮南路、淮南东路、淮南路、淮南道、淮南路等转运使路(道)。熙宁五年(),*废,县还属扬州。元祐元年(),复置州级高邮*,*属淮南路转运使司。建炎四年(),高邮*升为承州,辖高邮县、兴化县。绍兴五年(),承州废,置县级高邮*,改属扬州。绍兴三十一年(),复建州级高邮*,仍领高邮、兴化2县。元至元十四年(),置高邮路,辖高邮、兴化2县。至元二十年(),改为高邮府,辖高邮、兴化、宝应3县,属扬州路。至正十四年(),张士诚在高邮建都,国号大周。元末,高邮改为散府。洪武元年(),改县为州,领兴化、宝应2县,属扬州府。洪武四年(),升守御所为高邮卫。清顺治元年(),置高邮州,属扬州府,不久遂为散州。民国元年(),废州为县。新中国成立后,仍设高邮县,属扬州地区领导。年3月,属扬州市管辖。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县级)。是年4月1日,高邮市正式建立,实行计划单列,仍由扬州市代管。高邮为全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自秦置邮亭始,邮驿文化一向十分发达。“上承秦亭、唐馆、元铺、明站之血脉,挟裹吴沟、汉邑、隋河、宋城之遗风”。宋代在商贸发达的北门外设迎华驿,这是史载的高邮最早的驿站。随后又在城西南设高沙馆,韩世忠抗金时,曾屯粮于此。元代有高邮驿,后改名秦淮驿,又名秦邮驿。明洪武八年()建盂城驿。“盂城”也是高邮的别称,其名称来自于秦观一首诗:“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古盂城驿是全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驿站。“邮”文化在高邮的文化传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先后举办了多届大型的邮文化节。高邮市历史悠久,境内龙虬庄出土大量陶器、玉石器、骨角器等各类文物,其中炭化稻米、刻文陶片和精巧工艺品尤为珍贵,确认该地距今~年间存在一支文化风格独特、文化特征稳定、文化序列完整的原始文化——龙虬庄文化。年6月,龙虬庄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高邮双*鸭蛋名扬中外,高邮麻鸭、高邮咸鸭蛋、高邮松花蛋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被列为国家绿色食品。高邮民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邮街道[Gāoyóujiēdào]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国文明镇、高邮市人民*府驻地。位于高邮市中部,东接卸甲镇,南连车逻镇,西傍大运河、高邮湖并与送桥镇相通,北与高邮经济开发区相邻。面积43.12平方公里。人口21万人。辖7个行*村、16个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驻甘雨路8号。因秦王*二十四年(前)在此“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盂城、高沙。高邮街道历史悠久,迄今有多年的人类文明史。汉高帝六年(前),广陵县北境分置高邮县,为高邮县衙所在地。宋时,始筑城,称盂城。明清时,为高邮州城。民国时,为高邮县*府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为城区。年,更名为高邮镇。年,建立高邮人民公社。年,划设为高邮城镇人民公社。年,复称高邮镇。年5月,乡镇行*区划调整,撤销武安乡、湖滨乡,两个乡原辖区域并入高邮镇。年8月,以原高邮镇行*区域和卸甲镇所辖*渡村、十里村2个村委会区域设立高邮街道办事处。高邮街道为京杭大运河沿线上的一个千年古镇,素有“秦邮汉郡”之称,为高邮市*治、经济、文化中心。以高邮古城为核心分布高邮城北历史文化街区、高邮城南历史文化街区、高邮城中历史文化街区,城西明清运河故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拥有盂城驿(及南门大街)、抗日战争最后一役文化园(高邮战役纪念馆)两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镇国寺塔、文游台、高邮文体中心三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还有高邮城墙及奎楼、高邮当铺、净土寺塔、极乐庵、王氏纪念馆、平津堰等景点。秦邮董糖,是因此糖为明朝翰林编修高邮人董璘所制,故名,已有多年历史。秦邮董糖制作技艺在年6月20日被列为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垛镇[Sānduòzhèn]高邮市辖镇、全国重点镇、高邮城市副中心。由原二沟乡、三垛镇、司徒镇、武宁乡合并而成。位于市境东部,东邻甘垛镇,南连卸甲镇,西接龙虬镇,北界临泽镇。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8.24万人。辖21个行*村、6个社区居委会。镇人民*府驻少游路西侧。因此地原有三座大土墩,故名为“三墩”。后因避宋光宗赵惇名讳,改称“三垛”。三垛有史可考余年,南朝梁简文帝大宝元年()于镇境内置武宁郡,举封子大威为武宁郡王。南宋建炎四年(),金兵侵占高邮后,岳飞屯兵三墩(今三垛),三战三捷。新中国成立后,设三垛区,辖剑鸣、二沟、联南、柳南、春生、司徒乡和三垛镇。年,合并为三垛乡。年9月,三垛、二沟、司徒乡合并为三垛镇,成立三垛人民公社。年4月,三垛人民公社划分为三垛、司徒人民公社;5月,从三垛人民公社划出原二沟乡。年6月,划出三阳人民公社;三垛镇与三垛人民公社分治。年4月,三垛镇并入三垛人民公社。年,撤社建乡。年7月,更名为三垛镇。年5月,撤销二沟乡、武宁乡,两个乡原辖区域并入三垛镇。年8月,将原司徒镇、三垛镇行*区域合并设立新的三垛镇。三垛镇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南朝古郡”“秦观故里”之美誉。秦观,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其故居,位于三垛镇少游村,清末明初的老式四合院,为秦观后人在旧址上重建而成,当地人称“秦家大院”,建有少游文化中心、秦观宗祠等景点。境内龙王寺、光福寺、、镇区的二街古建筑、岳飞抗金纪念碑等一批历史文化景点已融入到高邮旅游圈。方酥是三垛特产,传统美食。
临泽镇[Línzézhèn]高邮市辖镇、全国重点镇、国家级生态乡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由原临泽镇、川青镇和周巷镇合并而成。位于高邮市东北隅,地处高邮、宝应、兴化3县(市)交界处。面积平方公里。人口9.2万人。辖6个居委会和22个村委会。镇人民*府驻临兴路50号。镇因东临芦苇泽地而得名。又因地势低洼,形成湖荡,荡里长满菱角,别名“菱川”,又称之菱湖荡。集镇约在两千年前形成,是楚国一大重镇。南朝宋明帝泰豫元年(年)设置临泽县,临泽镇为县治所在,独立设县长达年。隋初临泽县并入高邮县,建临泽镇,为高邮县首埠,水陆交通发达,成了高邮、宝应、兴化三县(市)的集市贸易中心,曾有“纵横直径三十里,百里方圆十万户”之说,素有“广陵小扬州”之称。民国17年()11月、民国18年,中共临泽支部、中共高邮县委先后诞生于此。年8月,设临泽区,辖临泽镇和12个乡。年2月,撤区设临泽镇;9月,与川青乡合并成立临泽人民公社。年3月,周巷人民公社并入。年6月,划出川青、周巷人民公社,临泽镇与临泽人民公社分治。年4月,镇社合并。年,撤社建乡。年7月,更名为临泽镇。年5月,撤销川青镇,其原辖区域并入临泽镇。年8月,撤销周巷镇,其原辖区域并入临泽镇。北宋时期,乔竦于学士巷设教馆,取名“菱川书院”。临泽汤羊名闻遐迩,为高邮十大名菜之一。临泽春卷,名扬四方,远销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临泽高跷已被列入江苏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21084菱塘回族乡[Língtánghuízúxiāng]高邮市辖乡、全国重点镇、江苏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位于市境西部,西与安徽天长市毗邻,南倚神居山,三面环湖。面积54平方公里。人口2.3万人。辖2个居委会、6个村委会。乡人民*府驻兴菱路1号。因与安徽天长以天菱河为界,明代河上有座木桥叫菱塘桥,故名菱塘。菱塘的回族历史悠久,相传南宋末年阿拉伯人普哈丁来扬州传教时,菱塘即有多回民在此依山傍水生活,并建有清真寺,故又称作“回回湾”。明代,称凌塘桥。清代,因盛产菱角而更名为菱塘桥。民国19年(),始设菱塘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属天长县、甘泉县、东南县、仪扬县、仪征县。民国38年()6月,划属高邮县。年,始建菱塘乡。年9月,由菱塘区改建为菱塘人民公社。年5月,划分为菱塘、送桥、郭集、天山等4个公社。年3月,4个公社复并为菱塘人民公社。年6月,复划为上述4个公社。年,撤社恢复菱塘乡。年4月22日,撤销菱塘乡,以原辖区域建立菱塘回族乡。境内清真寺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回回习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锁赛力为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菱塘清真寺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遗产点项目。菱塘老鹅为当地特产。
321084界首镇[Jièshǒuzhèn]高邮市辖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生态名镇。位于高邮市北部,北与宝应县毗邻。面积87平方千米。人口4.1万人。辖1个社区和8个村委会。镇人民*府驻甓湖路号。因地处高邮、宝应、金湖三县市“交界之首”而得名,古称津湖、盂陵、甓湖。界首镇历史文化悠久,曾为吴、楚交界之地,为运河要邑,南北水陆要冲。公元年建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且为运河沿线的重要码头。北宋时为永兴庄,南宋时,因永兴庄是高邮与宝应的交界之首,故更名为“界首”。早在元初,设立界首驿站,为里下河最为繁华热闹的古镇之一。明代设界首递运所,并设巡检司。民国元年()更名为北安市,仍由高邮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初,设界首区,辖六安、应龙、新安、紫英、泥甸、北安等6个乡。年,改区为界首乡。年9月,界首镇和马棚乡一部分合并,成立界首人民公社;12月,并入周山人民公社。年4月,恢复界首人民公社。年6月,划出界首镇,实行镇社分治。年4月,界首镇并入界首人民公社。年,撤社建乡,更名为界首乡。年7月,更名为界首镇,实行镇管村体制。界首古称津湖,因镇西高邮湖地处要津,《魏书》称之为津湖。界首镇西有高邮湖芦苇荡湿地公园。界首古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现有世界遗产1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个,高邮市文物保护单位7个,另有文物点20个,其中,0年被批准为省级文保单位的南京陆*指挥学院的前身华中雪枫大学旧址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界首老街、界首驿、高邮界首民俗馆、界首护国寺、南北大街、大清邮局、界首运河大码头、乡村师范、太平街等街巷多为明清建筑。界首茶干,早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就被钦定为贡品,民国18年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年被列为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车逻镇[Chēluózhèn]高邮市辖镇、国家级生态镇。位于高邮市南部,东与卸甲镇接壤,南与江都市昭关镇毗邻,西临京杭大运河,北界高邮街道。面积87平方公里。人口5.1万人。辖1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原镇人民*府驻朝阳大道号。相传秦始皇御驾南巡曾在此停留而得名。南宋时名车乐,又称车络。明称车逻镇市,隶属高邮州,车逻镇名自此一直沿袭至今。新中国建立初期,设车逻区。年,撤区并乡,设新联(凌湖、金桥)、闸河、车逻等3个乡,直属高邮县。年春,3个乡合并为闸河、车逻两个县属乡。同年秋,又与城镇合并为高邮人民公社。年,从高邮人民公社划出成立车逻人民公社。年,撤社建乡,更名为车逻乡。年12月,撤销车逻乡,以原辖区域建立车逻镇,实行镇管村体制。4年8月,车逻镇与城南经济新区实行“区镇合一”。车逻镇南存有归海五坝之一车逻坝遗迹。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乾隆皇帝下江南,曾“阅看高邮东地南门车络大坝处河道堤工……”这里的“车络”即为“车逻”。车逻镇有5年成立的高邮鸭业园区。高邮鸭又称高邮麻鸭,是我国著名的三大鸭系之一,为蛋肉兼用型优良品种,尤以善产“双*蛋”而驰名中外,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年前,高邮鸭蛋飘洋过海,参加南洋劝业会陈赛,获得国际名产声誉。年高邮鸭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2年高邮双*咸鸭蛋又被列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与“贵州茅台酒”、“西湖龙井茶”、“*哈密瓜”齐名。《数鸭蛋》为高邮民歌经典代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卸甲镇[Xièjiǎzhèn]高邮市辖镇,国家级生态镇。由原卸甲镇、伯勤乡、龙奔乡、八桥镇合并而成。位于市境东南部,东隔三阳河与汤庄相望,南与江都区毗邻,西邻高邮城郊和车逻,北界三垛镇。面积平方公里。人口8.4万人。辖4个居委会、17个村委会。镇人民*府驻飞达大道。因唐代名将薛仁贵征东时令将士在此卸甲休整而得名。镇内周邶墩遗址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周时期就有人生息。明清时,地属丰谷乡公田村。民国初年,属南吴乡和公田市。新中国成立前,分块划入汉留区、八桥区和龙奔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卸甲乡隶属八桥区。年2月,撤销八桥区,设立卸甲乡。9月,改设卸甲人民公社。年3月,并入二沟人民公社。年6月,恢复卸甲人民公社。年5月,卸甲人民公社改名为东风人民公社。年2月,复名卸甲人民公社。年9月,撤社建乡。年12月15日,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年5月,撤销伯勤镇、龙奔乡,两个乡镇原辖区域并入卸甲镇。年8月原八桥镇、卸甲镇行*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卸甲镇。卸甲镇历史悠久,境内周邶墩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石器中有斧、锛、凿、镞;陶器中有鼎、罐、甑、瓮等,研究表明,5千多年前卸甲镇就有人类活动,并达到了江淮农耕文明的顶峰,6年6月被江苏省人民*府批准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送桥镇[Sòngqiáozhèn]高邮市辖镇,国家级生态镇。由原送桥镇、郭集镇、天山镇合并而成。位于高邮市西南部,与邗江区、仪征市、安徽省天长市相邻,北依高邮湖,邻近高邮街道。面积平方千米。人口7万人。辖3个居委会和17个村委会。镇人民*府驻官路村。因此地有座桥叫做送驾桥而得名,简称送桥。镇内吴家跳遗址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周时期就有人生息。据考证为我国三皇五帝之一帝尧出生地,西汉广陵王夫妇*肠题凑墓葬亦发掘于此,是全国少有的汉文化发祥地之一。明称宋家桥。清嘉庆年间为宋家桥市。光绪年间始称送驾桥,属高邮州武安乡。民国初年,为高邮县西山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属天长县、甘泉县、东南县、仪扬县、仪征县。新中国成立后,属高邮县菱塘区。年2月,设有送桥、常集两乡。是年9月,合并为菱塘人民公社。年5月,从菱塘人民公社划出,建立送桥人民公社。年3月,并入菱塘人民公社。年6月,再从菱塘人民公社划出。年,撤社建乡,更名为送桥乡。年8月,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年8月由原郭集镇、送桥镇、天山镇行*区域合并设立新的送桥镇,与高新区实行“区镇合一”。境内有神居山、天山汉墓、古悟空寺等名胜古迹。天山汉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广陵国第一代广陵王刘胥及王后墓两座墓葬,属大型岩坑坚穴、有斜坡墓道的“*肠题凑”式木椁墓,系夫妇同茔异穴合葬墓。墓材均用珍贵楠木,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神居山茶场生产的皓月牌茶叶,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
本文配图和文字以及音频未注明作者的
敬请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