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宝丰唱宝丰赞宝丰
第十届中国曲艺节宝丰专场演出举行□记者杨元琪昨天下午,《梨园春》“美丽乡村唱起来”宝丰站暨第十届中国曲艺节河南省优秀曲艺节目专场演出在宝丰县新世纪广场举行。省内外曲艺界、戏曲界的名家大腕一起说宝丰、唱宝丰、赞宝丰,鹰城人民再享精彩文化盛宴。当天下午3点,演出现场人头攒动,当地居民争相一睹曲艺名家的风采。本场演出由庞晓戈、范*、周炜、赵靓、刘雯、何文韬担纲主持。歌舞《美丽乡村唱起来》拉开了演出的序幕。相声、小品、三弦书、河南坠子、京韵大鼓、二人转等不同风格特色的曲艺节目依次登台,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其中,河南坠子《冰泉梦》由阿卫国、贾滚子作词,马街书会书状元邢玉秋领衔主演,讲述了宝丰县观音堂林站垛上村发展扶贫产业,推出“垛上冰泉”的故事。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直呼过瘾。宝丰县主要负责人说,宝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千年古县、曲艺之乡、魔术圣地、酒祖故里、观音祖庭、长寿之乡,是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和旅游标准化示范县。近年来,宝丰县把文化建设摆上战略位置,奋力建设文旅强县,以建成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为目标,形成了“由活态化到常态化,由常态化到精品化,由精品化到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建成了一批表演、传承场所;宝丰县原创方言话剧《老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民族剧院和北大百年讲堂上演,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曲艺已经融入宝丰县群众的文化生活。据悉,本场演出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平顶山市人民*府主办,河南省曲协、中共平顶山市委宣传部、平顶山市文联、河南广播电视台、宝丰县委、宝丰县*府承办,由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打造,是我省近年来曲艺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现。奇志:生活是源泉创新是生命□本报记者尹家祥/文李英平/图“雪山,平顶山人来了……”坐上火车去拉萨,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相声演员奇志和徒弟张伟的口技相声《祈福》,秀了一把绝活儿,在第十届中国曲艺节上带着观众“绘声绘色”游边疆。奇志向本报记者讲述创作经验
“相声以说载道,在笑声中传达真善美。这门艺术要流传下去,让老百姓喜欢,就必须得创新,生活是源泉,创新是生命。”9月29日上午,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奇志品着杯中的咖啡,向本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从艺历程和对曲艺的看法。从早期的双簧表演到如今的口技相声,作为一个创作型艺人,奇志的探索从未止步,融入时代元素的同时,探寻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也让观众耳目一新。创新是生命“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年,17岁的山西小伙杨其峙,被部队文工团挑中,成为一名文艺兵。在*营中,他很快展露出自己的创作和表演才能,《我们的连长》《群丑赴宴》《巧破敌围》连获优秀节目奖。杨其峙将自己的艺名取作“奇志”,与本名谐音,内涵饱满,响亮易记。在部队的十多年,奇志参加了各种演出,还深入边防、哨卡、荒滩戈壁慰问,多次受到嘉奖和表彰。年,部队文工团解散,妻子是个湘妹子,为了兼顾事业和家庭,奇志便转业至湖南,仍然从事自己喜爱的曲艺事业,在湖南说相声成名。从艺数十年,奇志台风沉着稳健、张弛有度,吐字清晰,表演上极具爆发力和感染力。同时,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对自己创作的作品如数家珍: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白吃》、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的《喜丧》《我是》《急脾气和慢脾气》《审贼》《楼上楼下》……奇志还特意提到了《审贼》,讲的是一个科长家里进了一个小偷后发生的事儿,那是20年前他写出来的作品。他进行了再创作,把年轻人喜欢的“穿越”元素融入其中,他的徒弟穿上古装化身“鼓上蚤”时迁,构思新颖。头上扎一个小辫儿,鼻梁上涂一层粉,一个人在台前手舞足蹈,另一个人在幕后妙语连珠,奇志的双簧作品让他有了很高的辨识度。奇志说:“传统的双簧比较简单,传承到手里后需要再创造,双簧不光是演员一前一后的默契配合,其中暗含的戏剧冲突是后面的人要整前面的人,这个内核是产生笑料的最大根源,比如《秀才教妻》《缝衣服》《洗脚城》《打麻将》《傻小子念书》,说着说着就走板了,包袱就出来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相声怎样说才能让大家喜闻乐见?奇志说,这个问题值得所有曲艺人深思,他认为必须与时俱进,把握和引领时代的审美。生活是源泉,创新是生命。让相声这门艺术流传下去是曲艺人的初心,因此必须得创新,“以说载道”,传达真善美。心中的一颤当相声演员需要天赋吗?面对这个问题,奇志凝神想了一会儿说,这里面有天赋的成分,有的相声演员天生一副“丰富多彩”的面容,抖一个小包袱观众就沸腾了。当然,没有这种天赋也没关系,在坎坷和磨炼中学习,让技艺精湛起来,也能让自己的一个个包袱“响”起来,让作品成为精品。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忙,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多是碎片化浏览,没多少心思去欣赏一段有主题、有故事、经过几番曲折的完整相声。奇志说:“尽管如此,十几分钟的段子如果认真听下来,你就不得不称相声为瑰宝,这里面有人物的塑造,有惟妙惟肖的细节,譬如说同样是笑,奶奶是怎么笑的?妈妈是怎么笑的?儿童是怎么笑的?一定是不一样的,你从生活中观察,在舞台上瞬间把它们从脑海中准确提取,通过面部表情生动地传达出来,让观众心中一颤,感觉有了汇合点,从这一刻起,观众会觉得这个不错哦,得往下看。”最近,奇志写了作品《逆行者》,聚焦为抗疫献身的男护士。他表示,说台词的时候能力大小就在一瞬间,同样的一段台词,有的演员在台上可能会一带而过,有的演员则是把自己完全转变为角色,共情以后神韵就会传达出来。说到这里,奇志即兴说了一段台词,声情并茂,眼眶跟着湿润了,他拿起纸巾擦了擦眼角。最好的舞台年9月,奇志调入中国铁路文工团,常年深入各路局路段、车站慰问演出。奇志曾担任中国铁路文工团曲艺杂技团*委书记、文化部戏剧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三次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享受*府特殊津贴。如今,依然奋斗在中国铁路文工团慰问演出一线。今年8月4日,奇志随中国铁路文工团在前往兰州的火车上进行了第一场慰问演出,由此开启了密集的行程。车过天水,勾起往事一幕幕,40年弹指一挥间,年他曾随部队文工团在此演出。8月5日,他打起背包,直奔甘肃平凉。8月9日,在宁夏固原一天三场演出,之后赶赴中卫,在隧道工程现场、供电车间、工务段、机务段、工人办公室,文工团的演员们都奉献了精彩的表演。8月11日有些累,以至于奇志不知道这一天一共演出了多少场。8月15日,在银川车站,车站领导的致辞打动了奇志的心:“你们在我们车站候车室、站台、车间演出,这是艺术家最好的舞台。”8月16日,在吴忠车站,列车上共有三场演出,奇志回来后游了个泳,身体一下子舒展了许多。8月20日,奇志和徒弟结束在银川的行程,“顺利完美快乐地完成了这次兰州局一线慰问演出”。休息了一阵子,奇志9月5日随中国铁路文工团来到广西柳州慰问演出,走进深山、小村。他的感悟是:“进山沟,钻草棚,哪儿有咱们的铁路职工,哪儿就是我们的舞台。”9月25日,曲艺家、文艺志愿者“天冷热情高”,汇集内蒙古乌兰察布采风,奇志参加了此次活动。9月28日下午,奇志从北京赶赴平顶山,参加中国第十届曲艺节开幕演出。谈起与平顶山的缘分,奇志说,自己见证了这座城市从“煤城”到“美城”的可喜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奇志多次来马街书会表演节目。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踩在马街的麦田里两脚泥,他与王彤合作表演了河南坠子《武松杀嫂》。当拿到元的演出收入时,奇志“稀罕得掉眼泪了”。要知道,那个年代元钱真是顶用啊。两年前,奇志还来过马街书会当评委,如今这里办起了中华曲艺展览馆,书会的条件一年比一年好。名师出高徒9月29日晚,在中国第十届曲艺节的开幕演出节目《祈福》中,我市观众领略了奇志徒弟张伟的绝妙口技:列车的汽笛声、轰隆声,还有各种惟妙惟肖的声音,尤其是俏皮的“鸟语”,让现场观众捧腹大笑。师徒二人互为捧逗,也就是“子母哏”。“我的这个徒弟聪明,基本功不错,有绝活儿。”奇志说,张伟歌唱得好,书法也不错。他会在家立个话筒、准备好音箱勤练口技,因为带话筒和不带完全是两种效果。“当然,也有一些口技演员上台不受欢迎,因为你再学不如真的像,而真的处处有。口技得有好的段子作为载体,没有好的段子只是一个匠人。”张伟年出生于江苏省金湖县,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影视表演专业,主攻口技和相声,师从奇志并搭档演出。他的表演多以学唱为主,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相声的新元素。他和奇志合作的作品有《新短信传情》《城市噪音》《如此导演》《包装》……如今,奇志悉心点拨徒弟,在外参加演出,居家含饴弄孙,其乐融融。田连元:言传身教传薪火德艺双馨美名扬□本报记者朱碧琼/文李英平/图田连元先生接受采访时谈笑风生,神采奕奕
9月29日晚,田连元在第十届中国曲艺节上表演了独具特色的评书节目
一张嘴,说尽天下大事;一个人,穿越古今时空;一抖扇,烽烟重新过眼。上世纪80年代,作为第一位在电视上说评书的演员,田连元凭借《杨家将》走红全国,成为常驻报纸头版的“顶流明星”。9月29日,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当今评书四大家之一的田连元先生再次来到鹰城,在第十届中国曲艺节上表演了独具特色的评书节目。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纵然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格子衬衫、黑色运动鞋,高音亮嗓、谈吐自若、眼神澄澈,79岁的田先生一如当年“电视书场”中那样精神奕奕、元气满满。鹰城情缘深几许田先生与鹰城缘分匪浅。“我的工作地辽宁本溪有座平顶山,年来这里参加第二届中国曲艺节时,我才知道,原来还有个以‘平顶山’命名的城市。”时隔25年,田先生仍然记忆犹新,“那届曲艺节搞得相当火爆,各大媒体蜂拥而至。开幕式上,我和袁阔成、四川的徐晴、江苏的王立堂等人合作表演了评书《赋赞》。那时很多曲协的老先生都还健在,‘小彩舞’骆玉笙还唱了一曲。”“当时平顶山没有新老城区之分,也没有这么多高楼。现在可了不得,发展变化太快了,真是人新日新环境新。”田先生出口成章,表达了对鹰城的喜爱,“鹰城鹰城,展翅腾空,俯瞰中原,遥望星空,人在出新,市在改容。”年,田先生再次前来鹰城,参加了宝丰马街书会。“马街书会很有生命力,多年经久不衰就是有力的证明。以天作幕,以地为台。马街书会至今还保留着明朝那种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麦地里搞演出,且形成了惯例,我觉得这很不容易。”这种最原始、最草根、最接近民间的演出方式,让田先生深刻感受到马街书会的独特魅力,“当时我还给书状元颁了奖,并在剧场做了演出。”年,第六届中国曲艺节在平举行。虽然田先生没有到场,但他出席了第六届中国曲艺节高峰论坛,并一语激起千层浪。“评书是语言艺术,只要有语言存在,就会有评书存在!”关于“评书会不会消亡”,田先生的回答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评书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活化石,诞生至今已有千余年。明末清初说书大家柳敬亭的师父莫后光曾说过,‘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田先生表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评书与时俱进的特性,他拿起桌上的玻璃杯,抿了口茶,继续解释道,“不与儒者异道,因为当时儒家思想是社会主流。评书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会跟随每个时代的主流意识自我更新内容,诉说当下故事,惩恶扬善,传递的都是正能量,所以长盛不衰。”“有什么样的传播方式就会有什么形式的评书。我播讲的《海青天》《隋唐演义》,现在都改编成了动漫评书《罗成别传》《秦叔宝别传》《李元霸别传》等。”田先生眼神坚定,说到动情处,手随心动。他说,以前是广播评书、电视评书,现在有网络评书、动漫评书,很多电视栏目中,主持人手拿折扇,以“话说”开头、以“且听下回分解”结尾,都是借鉴了评书的表演形式,很多电影也是根据评书故事改编而来,“我坚信,将来会有新的说书大家出现”。曲折坎坷成才路“当时录《杨家将》,每天三集,每集多字,一天得背一两万字。”年,凭借一把纸扇、一块醒目、一方手帕,田先生开中国电视评书之先河,收视率仅次于港剧《上海滩》。“评书是很多艺术的母体和载体,说的是‘人情事理’,难在一人多角。一个人一张嘴,要表现千张面孔,所以,评书也是想象艺术。”田先生说,因为《水浒传》讲得好,当年央视拍摄电视剧《水浒传》时,聘请他做顾问,后来观众对王思懿扮演的潘金莲褒贬不一,有人说像,也有人说不像,因为每个观众心中都有一个潘金莲。“评书能留给观众充分的想象和体会空间,能很好地避免这个问题。我说评书时,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眼神等和观众互动,把他们带入规定情境,尽情想象自己心中的潘金莲,或是村东头的豆腐西施,或是大学校花,或是单位的漂亮女同事,没有任何限制。”“我的评书基本上都是自己创作或改动的。”田先生的立体评书绘声绘色,形神兼备。三年前,76岁的他在杭州演绎《水浒·杨志卖刀》时,一脚踢起高高越过肩头,身手依然利落。提起这件事,田老师笑得非常灿烂,那典型的“田连元式笑容”,让人仿若回到了当年的《曲苑杂坛》。“我父亲觉得做演员要文武兼备,而且我看别人学京剧练形体很好奇,就去学了形意拳和武术,没想到后来说评书派上了用场。”采访过程中,田老师始终腰杆似笔挺,精气神儿透体而出。提及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