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探秘金湖人为何把睡觉说成ldquo
TUhjnbcbe - 2021/1/5 17:51:00

点击上面蓝字免费订阅

戴楼,一座有故事的名镇,一个赏荷又能吃龙虾的好地方。

所谓故乡,只不过是祖先漂泊的最后一站。对于很多金湖人来说,他们苏州阊门祖先的“漂泊”没有丝毫的浪漫,是在明朝洪武年间“赶散”或“赶杀”过来的。

他们离开故乡苏州或者江南时,心里满是不舍、悲伤。这些江南人在远离江南的芦苇荡边、荒草中艰难地开垦,艰难地繁衍生息,一代一代……

金湖人多从苏州迁徙来

对于明初时期把苏州当地老百姓往北赶的这一迁民行动,金湖县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两句话:一叫“洪武赶散”,一叫“插草为标”。

前者意即朱洪武将一些地方的人强令迁徙疏散,疏散至本地的大多是苏州阊门人。后者意即此地一片荒野,田地没有主人,来此地的人只要用草秆标示一下,就界定下属于你的田地范围。

关于这一点,在县民的家谱中多有提及。

《李氏宗谱》有记载:“吾李氏陇西堂,始祖乃陇西成纪人,同唐王朝李世民一支家族也,始祖籍今甘肃省六磐山(陇山)以西*河上游以东的一带地区,后一支入籍苏州阊门外落户建立家园。

延至大明王朝洪武赶散时,我始祖兴十公受命,带领一支四子疏散到宝邑(宝应县)湖西时安(村庄名)地方安家落户……”

《吴氏家乘》也有记载:“原籍吴郡阊门人氏于明初由苏徙邮(高邮)至湖西*林东村卜筑家居名吴家庄……”

《杨氏家谱》中记载:“尚思人贵自立而尤不可忘本,我杨氏系关西自有明之初我始祖右三公自泗迁邮卜宅於珠湖(高邮湖)之西滨……”

在《金湖县志》,关于金湖境内姓氏的来源共有五种情形,其一即为:“明初时,相当一部分姓氏从苏州等地迁徙境内。元末境内地广人稀,明洪武年间(~年)朱元璋诏令:苏、杭等郡无田之民‘往耕临濠’。”而有宗谱可考的姓氏,多从苏州等地迁徙而来:王氏(三槐堂)、欣氏(古欢堂)、高氏(世余堂)、崔氏(博陵堂)、万氏(槐里堂)、吴氏(殖学堂)、杨氏(四知堂)等。

几个金湖县*史办的工作人员的祖上都是从苏州赶散过来的。他们称:“金湖这里的人,祖上大都是从苏州被赶过来的,没有几个不是的。可以这样说,现在的金湖人大多数都是苏州后裔。”

金湖方言杂着些许吴语

荀德麟是淮安市志编委会副主任、淮安市*协副主席,在历史文化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荀德麟说,淮北地区主要是旱作区,而苏州当时是稻作区,生产方式不同也就带来生活方式的不同。洪武赶散以后,要想在这块土地上生存,就必须要有所改变。

而经过多年的交汇融合,洪武赶散过来的苏州阊门人早已成为了土生土长的淮安人,他们的生活习俗、穿衣打扮已经完全打上了这片土地的烙印。

荀德麟认为,洪武赶散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语言上,在金湖和流均一代的方言中还是能看到一点吴语的影子。如金湖方言中in和ing,en和eng不分,入声字较多,甚至还保留了少量古音浊声母,如“董”字。在饮食习惯上,过去金湖人和苏州一样也是偏甜的。

金湖县*史办的李顺华还特别提到两个词“上苏州”和“解手”。“当年很多人被迫离开富饶的苏州城后,十分怀念以前的美好日子。

不少从苏州被赶出来的人千方百计地想偷跑回去,有人讨饭回苏州,也有人乔装打扮偷跑回去。可是更多的人迫于*策,只好留在此地繁衍生息。

现实里回不去,老百姓就只好在梦中与故土、亲人相会,久而久之,我们这儿的人就把睡觉称作‘上苏州’了。”

“解手”也就是上厕所的意思,“当年,被赶出苏州城的百姓四处逃散。

为了防止人偷跑回去,官兵就用绳子将这些被赶出来的人一个一个地捆住手,十个二十个人成一组。队伍中有一个人需要大小便,都要大喊‘我要解手’。久而久之,我们这儿的人就用‘解手’来代替上厕所。”

朱皇帝为何下狠手“赶散”?

在元朝末年的反元大起义中,苏北地区是反元义*之一的张士诚部崛起之地,也是后来各路割据势力相互兼并的主要战场。

(张士诚像)

在苏北,争城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加上连年灾荒,苏北平原人口流失、户口凋零、田地荒芜,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明初,昔日繁华的扬州为朱元璋所得时,“城中仅余十八家”(《洪武实录》),这十八家也是“兵火之余也”(《嘉靖惟扬志》),“淮安仅存槐树李、梅花刘、麦盒王、节孝徐等七家”(民国《盐城县志》),这些说法虽说可能有些夸张,但当时苏北平原“地旷衍,湖荡多而村落少,巨室小,民无盖藏”(《嘉靖惟扬志))则是事实。

明王朝要巩固*权,首先就得繁衍人口,恢复生产。明王朝为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其中之一便是有组织地进行人口迁徙。移民的原则是“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

规定对移民“给牛种车粮,三年不征其税;新垦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明史·卷七十七》)并鼓励种植经济作物。额外“益种棉花,率蠲其税。”(《洪武实录)》江南苏州、松江、湖州、嘉兴、杭州五府,由于占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较发达,人口也较稠密。这样,明王朝自然要把这里的居民迁往邻近居民稀少的江淮地区。

明王朝的移民还有抑制豪强,打击、分散反明*治势力的目的。

《明史》中所载的由苏松等五府迁入凤阳的移民,其中不少就是地主富豪,让这些富豪离开故土,也就使他们失去了原有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治实力。

从扬州地区发现的家谱、族谱来看,徙往苏北地区的移民中也不乏富户。张士诚在苏北起兵后,苏北地区的人民曾不同程度地支持过这支义*,乃至直接参加起义部队,此后又随*渡江南下。

张士诚待人又有“深仁厚德”(明·陆容《寂园杂记》),朱元璋攻打苏州时,苏州一带屡遭兵燹,因而居住在苏州的人都竭力帮助张士诚,“全城归附,苏人不受兵戈之苦”(明·陆容《寂园杂记》),以致张士诚能守城十月,使“明主百计不能下”(民国《盐城县志》)。

思乡恋土是人之常情。中国又是个传统的农业国,要农民离开自己耕种的土地,自然有各种怨恨,一般百姓对这场移民的*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不能理解,把这场移民看成是纯粹报复的行为,认为朱元璋对张士诚的部队和苏州居民恨之入骨,以至“士诚兵败身虏,明主积怒,遂逐苏民实淮扬两郡”(民国《盐城县志)))。

 

苏州阊门实际是一个渡口

移民们大多数说自己的祖籍是苏州,并且确指为苏州阊门,有些咸丰后的家谱、族谱也直接言明他们这一家(或这一族)迁自苏州阊门。

不过从移民在苏北的分布和数量来看,移民们都是阊门人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苏州阊门和移民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阊门是苏州八门之一,在苏州城的西北。出阊门西行可达枫桥和寒山寺,京杭大运河从枫桥和寒山寺旁穿过,是水路经苏州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京杭大运河是近代交通发展以前沟通南北的唯一水道,所以出阊门、入大运河,是苏州向北去水路的最佳路线。

由于移民们要过江,所以必须走水路。我们在苏北平原调查时,移民的后裔也多说他们的祖先当年从水路来,有的地方至今还留有正月初二祭船神的习俗。

明代对户口、田赋的控制是较为严格的,明太祖于洪武三年创行了里甲制,明*府又编造《*册》(即户口总册),登记各户的籍贯、丁口、田宅、资产等。十年一更造,逐级上报,层层造册,直至户部,按朱元璋“凡赋役必验民之丁粮多寡,产业厚薄”之令,作为派征徙役的依据(《洪武实录》)。

因此,这样由官方组织、发放凭照川资、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组织者自然要先集中被迁之民,登记造册,编排队伍。由于阊门所处的交通地理位置。官方也就很自然地在阊门附近的驿站设局驻员。办理有关移民的一切公务。

旧时寺庙往往又是“慈善机构”,阊门外除寒山寺外还有几座大寺院,也就有条件和可能接待和临时安置来自苏、松等五府众多的被迁之民。阊门一带也就很自然地成为迁民的集中之地。成了他们惜别家乡的标志。

从苏南迁往苏北的人们,寄居他乡,不少人想回乡又回不得,只好把离别阊门时潸然泪下的情景用各种方式留传给后代,聊解思乡之情。

天长日久,苏州阊门的故事逐渐丰满,有枝有叶,在苏北平原广为流传。

如果觉得不错,请长按下面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秘金湖人为何把睡觉说成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