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菜篮子:蔬菜安全,谁来保证?
作者:崔鹏;马跃峰;李刚
文章来源:《人民》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不使用杀菌剂,茄子减产20%—30%,一亩少挣3000元
不打农药行不行?
7月23日,来到山东省昌乐县城南街道龙旺官庄村时,这里的菜农正在悉心培育种苗,准备种下一茬大棚辣椒。
胜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负责人刘永强说,基地主要种植圆辣椒、长辣椒、泡椒等5个辣椒品种,蔬菜全部进入北京、浙江、杭州、温州等地大超市。为了保证质量,叫响“海姣瓜菜”品牌,生产基地严格检测蔬菜质量,要求只能使用百菌清这一种杀菌剂。
“从育苗时起,辣椒就必须使用百菌清,每隔8—10天用一次,生长期内用三至四次。按此计算,一亩辣椒需要160—240克百菌清。”刘永强说。
“不用百菌清,行不行?”问。
“辣椒虽辣,但有害菌对它情有独钟。如果不用百菌清,辣椒苗的成活率非常低。”刘永强说。
说起蔬菜用药,昌乐县“懒汉甜瓜无公害瓜菜基地”负责人李连武与刘永强有相似感受。李连武说,他只用多菌灵、百菌清等杀菌剂和少量杀虫剂,其他不再使用任何农药,更不会使用催熟剂、膨大剂等。他举例说,一亩茄子需用多菌灵5—6斤,每隔10—15天喷洒一次,蔬菜就可达到无公害检验标准。
“如果不使用杀菌剂,茄子将减产20%—30%。以亩产8000斤、去年平均1斤2元计算,一亩地少挣3000—5000元。”
李连武说。
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不用杀菌剂,又能保证蔬菜成活率?
李连武说:“有啊。一种办法是在蔬菜作物旁边挖40公分的沟,埋上玉米秸秆,种上有益菌种,以此杀死有害菌类。另一种办法是灌溉沼气液,用沼气液中的有益菌类杀死有害菌。不过,第一种办法成本高,挖坑、买秸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第二种办法现在已经小范围使用,但因沼气液产量小,难以大范围推广。”
山东寿光市蔬菜病虫害防治协会会长、高级农艺师张砚祥说,目前菜农已经告别高*性农药,所使用的农药都是低*性的。“百菌清是一种低*性杀虫剂,只要不在7天内反复使用,就可以达到无公害蔬菜标准。当然,如果要达到绿色蔬菜标准,生长期内只能用2次,一次不超15克。”
张砚祥说,种植有机蔬菜,不得使用任何化学合成农药,必须完全使用物理、生物等办法杀菌、杀虫。比如,用灯光诱捕、防虫等物理办法杀虫,用除虫菊、苦参中提炼的植物药杀菌灭虫,用天敌防治的办法,以菌制菌,以虫克虫。
“种植有机蔬菜,技术已经不是问题,最主要是资金和自然条件要求高。有机菜生产基地要远离工厂和河流,土质肥沃,规模生产。使用沼气渣、鸡粪有机肥,每亩蔬菜的成本大幅提高,很多菜农难以承担。”张砚祥说。
在部分菜市场,检测设备就是摆设,一年用不了几次
市场检测有用吗?
日前,走进全国最早进行“超市化”经营的肉菜市场——广州东川新街市,恰逢一位市场管理员抽检农产品。看到,管理员熟练地到每个蔬菜摊抽取一份样本,分别装入不同的塑料袋,然后回到市场“自检室”进行快速检测。这位管理员说,半个小时后检测结果就能出来,随后还将在市场公示栏上公布。
据了解,市场本身配备的检测人员可对食品的农药残留量、二氧化硫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甲醛含量等进行检测,同时做好相关记录的备案,三次检测不合格就将被清理出场。
据广州食品安全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早在2004年,广州即制定实施《关于广州市肉菜(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和百货店配置检测设备的意见》,要求生鲜超市和百货店建立食品检测制度,配备与食品市场规模和经营品种、数量相适应的检测设施和专职检测人员,定期对销售的农副产品进行抽检。
早在2002年,东川新街市就建立起自己的食品检测室,并称每天对市场内出售的蔬菜都进行抽检,平均一天要抽检25—40个品种。但是,对于这家经营面积超过1800平方米、商品近万种的市场来说,几十种蔬菜的检测只能是杯水车薪。
在广州一些小型肉菜市场,并没发现应有的检测设备、检测制度。在大江涌肉菜市场,遇到刚买完菜准备回家的杨阿姨。当问她对这个市场的蔬菜是否放心时,她笑笑说:“不放心又能怎么办?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多买些时令菜、少买反季菜。”杨阿姨说,每次做菜前,都要把蔬菜放在沸水里浸泡一下,避免农药残留。
发现,一些市场即便拥有检测设备,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对食品安全检测,广州市推行“肉菜市场自检+主管部门巡检”的模式,而市场自检的效率和效果令人怀疑。据一些肉菜市场的摊主反应,检测设备有时就是一个“漂亮的摆设”,他们一年也遇不到几次检测,许多常去买菜的人甚至不知道该市场内还有这种机器。
近日,广州市食安委向市人大报告工作时表示,当前广州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有待完善。目前,广州市还没有建立食品安全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制度;由于食品安全涉及农业、卫生、质监等多个部门,存在因职能交叉或不清晰而造成的监管缺位和不到位现象,日常监管总体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当然,有些检测制度正在完善之中。在广州东川新街市发现,在中午、傍晚两个买菜的高峰时段,东川新街市在市场公秤处设立“检测角”,设专人指导市民用试纸对蔬菜农药残留进行免费的快速检测,如果试纸检测变色就显示蔬菜农残超标,市场管理处将拿样菜到实验室进一步检测。看到,不少市民对此很感兴趣,主动到“检测角”检测蔬菜农药含量。这一举措在提高市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同时,也加大市场自身的食品安全监控力度,可谓一举两得。
蔬菜流通组织化、包装化程度低,生产流通方式分散
追溯体系待加强
一旦在检测环节查出问题,能否及时进行追溯?
从2004年起,山东潍坊市启动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络系统。潍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有关负责人说,在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每车蔬菜都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合格后方能外运。菜农加入合作社后,申请蔬菜商标,在每包蔬菜上贴条形码,不管进入哪个超市,都可以随时追溯。
就全国看,近年来商务部支持地方开展“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标准化菜市场改造”等工作,上海、青岛、宁波等地以此为契机,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肉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统,目前已逐步把追溯范围向蔬菜等农产品扩展。
但是,蔬菜流通追溯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流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管理要求较高。据商务部市场秩序司负责人介绍,我国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仍有一些问题影响到工作开展。
“蔬菜生产流通的组织化、包装化程度低,生产流通方式分散,技术手段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难以对供应链中产品及经营者信息进行全面准确的采集。”这位负责人说,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健全,有关蔬菜追溯体系建设的制度规定不完善,在商品、物流、信息化的软硬件设施等方面,相关标准不系统、不完整;蔬菜种植流通的监督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没有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和联动机制,影响到追溯体系建设和运行的效果。
这位负责人说,针对我国蔬菜生产流通的现状,商务部将在已建设的肉类流通追溯体系基础上,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将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纳入下一步工作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率先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及部分有条件的城市建成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
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追溯方面起步较早,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上世纪80年代“疯牛病”事件发生后,为降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恐慌,欧盟率先要求对畜产品实施追溯管理,随后美、日、韩等国也纷纷建立了农产品追溯系统。目前,不少发达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完备的农产品追溯管理制度。
据了解,今年商务部将出台支持*策,将追溯体系建设纳入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策支持范围,并把基础条件好的城市纳入试点范围。同时,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做好技术保障、完善配套设施,力争尽早建设好蔬菜流通追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