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金秋时节,白马湖畔,走进金湖县吕良镇湖畔旺屯新型社区,一栋栋充满徽派气息的楼房映入眼帘。社区道路平坦宽敞,干净整洁,家家户户挂起了大红灯笼,处处呈现着一派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住进这么漂亮的‘洋房’,这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曾经是建档立卡低收入户、窝居几十平方米的老房子,如今一家团聚在平方米宽敞舒适的新家中,村民沈玉莲满心欢喜、满怀期待。
和谐、幸福、憧憬……在淮安,这甜甜、美美的情愫萦绕在安居于农房改善项目中的数万农民心田。年以来,淮安市坚持将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坚守初衷本意,坚持对标找差,抬高奋斗标杆,农房改善工作推进有力有序有效。仅年,全市共实施农房改善项目90个、改善1.88万户;今明两年计划实施项目个,改善5万户以上。
初心为民合民意
国庆期间,在位于洪泽区朱坝街道西南的田园雅居,周忠虎一家忙忙碌碌,打扫好院子,挂上了灯笼,贴正了喜字,给儿子敲锣打鼓迎娶了新娘。周忠虎笑得合不拢嘴:“感谢农房改善的好政策,有了这多平方米的四室两厅两卫,我们家再添两口人也住得下。”
周老汉是朱坝街道曹庄村村民,一家人常年在南京打工,一直盼着有套好房子,能给儿子把婚事办了。田园雅居建设之初,他们提出了适合老人和年轻人共同居住的大套型、多居室户型要求,很惊喜地得到了满足。
“从前期设计开始,我们就多层次多渠道征求老百姓意愿。”负责该区农房改善项目建设的洪泽区城市资产公司副总经理詹志刚手中拿着的一摞《洪泽区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意向调查汇表》,全面反映了该区5.2万余户农户住房情况和意愿。据了解,早在农房改善工作开展之初,淮安市就启动进村入户调查,用时一个多月对全市84.62万户农户“家家到、户户查”,为农房改善工作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
淮安市在推进农房改善工作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思路举措,充分尊重群众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最大程度保障改善农户利益。盱眙县通过公开招标选优主要材料供应商,混凝土、钢材、塑钢窗、砖等建材价较市场价下降幅度最高达34%,极大地降低了农房建设成本。洪泽区采用“政府搭台、村居组织、团队运作、农户自选、第三方参与”的“统设自装”模式,让群众省心、省时、省力、省钱。
生态宜居寄乡愁
金湖县塔集镇高桥村黄庄,西临淮河入口,南向荷花荡,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村落内,整洁的院落里栽种着各类花草,农家门口的水井、二八大杠自行车等老物件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这让我找到了儿时的记忆,浓厚了我的乡情。”年,大学毕业后在外打拼了9年的村民黄仕清回到了家乡,做起了村里的网格员。
作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金湖县塔集镇的高桥村以“水乡风光+农耕体验,绿色生态+地理标识,尧乡文化+佛教禅修”的乡村特色成为了淮安市农房改善项目中的一颗“明星”。“只有优美宜人的环境,才能吸引人、留住人。”金湖县塔集镇高桥村党总支书记黄少宏介绍,在农房改善实施之初,该村邀请了南大设计团队对村庄整体规划,不改变地域风貌、村民依水而居的生活习惯,保留水的灵动,成功打造了典型的里下河特色水乡村落。
农房改善既要让农户住的放心,也要让农户住的舒心。淮安市坚持从农民群众的长远发展需求出发,全面统筹考量规划,保证改善的农房好看实用,又最大程度上保留“乡土味儿”。不仅黄庄村,淮安市还精心实施了一批新型农村社区示范项目,在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统筹考虑点、线、面,串点成线、以点带面,着墨绘就水韵旖旎、生态宜居、令人向往的江淮水乡画卷。据悉,今明两年全市计划竣工交付新型农村社区项目个,其中今年交付60个,每个县区力争打造1个示范带、1个示范镇和若干个示范新型农村社区。
富民安民为安居
在涟水县成集镇条河村设施果蔬园,9个标准化的设施大棚整齐排列,一株株西红柿叶绿果红煞是喜人。据介绍,作为农房改善项目条河社区的配套产业项目,该果蔬园由返乡企业家朱顶株投资兴建,村集体集合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占股6%,日均用工近30人,可带动8名相对贫困群体增收逾2万元、村集体增收20万元。
条河村曾是省定经济薄弱村,近年来,随着当地农房旧貌换新颜,村民们在发展中也找到了一条产业致富的道路。整体搬迁后,该村连片土地进行了集中流转,供成集镇现代农业园区进行扩建,并相继发展了食用菌产业园、设施化果蔬园、规模种植西瓜园与马铃薯园,解决了集中居住后群众的土地流转和就业创业问题。据条河村党总支书记周玉俊介绍,年该村村集体收入达24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逾万元,真正实现了农民群众脱地不脱产,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推进农房改善过程中,淮安市坚持富民安民,布好产业促增收,抓好管理安民心,搞好服务强配套,着力夯实幸福美好生活的长效支撑。洪泽区把农房改善项目规划与全区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目前实施的15个农房项目,靠近现代农业示范园的5个,靠近镇工业集中区的6个,靠近旅游景区的4个。金湖县以农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群众事,群众定”,建立党群协商议事平台,鼓励群众参与社区自治,发挥乡土人才所长,将乡风文明、环境保护等内容写进村规民约,编排广场舞、方言小剧,引导群众自我革除陈规陋习。各地农房改善项目也加快实现基础设施由“有没有”转向“优不优”,公共服务由“碎片化”转向“整体性”,让住房改善群众生活更便捷、居住环境更美好、安居心情更舒畅。(记者唐筱葳吴海涛通讯员张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