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最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820/t1rv2vb.html近期以来,国内外关于不明飞行物的一些事情吸引了大家的不少目光,一些媒体乐此不疲的谈论这些所谓“不明飞行物”背后的故事以及带来的纷争。其实,说到不明飞行物,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中,曝光率并不低。尤其是一些地方史志、个人笔记,往往记录下一些奇异的、少见的、当时无法解释的异事异闻,甚至因此留下了不少典故。我们今天了解历史、研究科学,往往也要从这些吉光片羽的记载中,抽丝剥茧出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比如,在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一《异事异疾附》中有一则故事《扬州大珠》,这则故事是所谓“不明飞行物”,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最出名的一段记录。“嘉祐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予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烂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崔伯易尝为《明珠赋》。伯易,高邮人,盖常见之,近岁不复出,不知所往。樊良镇正当珠往来处,行人至此,往往维船数宵以待现,名其亭为“玩珠”。沈括说啊,北宋嘉祐年间(—年),在扬州西北的天长县,人们突然发现池塘沼泽边,漂浮着一颗巨大的珠子状发光的球状物。后来,这颗漂浮的神珠向东北飘移到甓社湖和新开湖中,十余年家,当地的老百姓和过往的旅客经常能看到神珠在湖上漂浮。《嘉庆高邮州志》云:“甓社湖,在州治西三十里。”甓社湖是古代淮扬运河边的一个湖泊,位于宋代高邮县西北,大约在今天淮安市金湖县东南和扬州高邮市之间的高邮湖水域。明清时期黄河夺淮入海,汇集成烟波浩渺的洪泽湖,大量黄淮之水冲破洪泽湖,辗转从扬州入江,在淮安和扬州之间形成宝应湖、高邮湖等巨大水面,宋代的甓社湖和新开湖等均淹没其中。图源:视觉中国甓社湖的神珠出现了多年,目击者也为数众多。其中,沈括提到了两位比较有名的目击者。一位他说是“予友人”,他的书斋在甓社湖边,他说看到巨珠停在半空,珠房门稍稍打开,其边缘处像是一条金线,不一会儿,珠房完全打开,内部有半张席子那么大。珠房内发出银白色的光芒,珠房正中部位还有一颗小珠,灿烂夺目,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令人不能直视。沈括提到的这位友人就是高邮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孙觉。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孙觉的老家是北宋的高邮人,实际上是今天淮安市金湖县东南的闵桥。这一年秋闱,孙觉高中进士,于是人们说,孙觉高中是因为看见了珠光,珠光可以预兆祥瑞。孙觉的乘龙快婿,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专门赋诗一首《寄外舅孙莘老》祝贺,就提到了甓社珠光:甓社湖中有明月,淮南草木借光辉。故应剖蚌登王府,不若行沙弄夕霏。沈括还提到了另外一位高邮人崔伯易,写了一篇《明珠赋》崔伯易尝为《明珠赋》。伯易是字,崔伯易即崔公度,北宋文学家,他的《明珠赋》也完整流传了下来。“其序云:高邮西北,有湖名甓社,近岁夜见大珠,其光属天。尝问诸渔者,皆言或遇于他湖中。有谋之者,则风辄引船去,终莫能致。……则是珠也,若海月之升,含彩吐耀,周隅皆明。……艳奔星之光芒,吸流靡之精英。木散影兮扶疏,草露实兮红青:林鸟惊而移林,君犬愕而争鸣!”不光沈括书中有记载,同时期一位文人庞元英在《文昌杂录》也记载下了目睹神珠的经过:“庄居在高邮新开湖边,一夕阴晦,庄客报湖中珠见,与数人同行小草径中,至水际,见微有光彩,俄而明如月,阴雾中人面相睹。忽见蚌蛤如芦席大,一壳浮水上,一壳如帆状,其疾如风。舟子飞小艇竞逐之,终不可及,既远乃没。”连当时居住在高邮的另外一位文豪秦观也目睹了此事,他也留诗记录:“蜿蜒戏神珠,正昼飞霹雳。草木无异姿,灵气殊郁积。”由于神珠经常出没,后来人们为争相一睹神珠风采,往往将船守在此处多天等待,甚至在甓社湖边的樊良镇建玩珠亭,“玩珠”也成为了风靡一时的旅游活动。不过十余年后,甓社湖的神珠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由于目击者不少,事情又无法得到合理解释,因此沈括、黄庭坚、秦观、孙觉、庞文英、崔公度、等不少宋代名士才纷纷将甓社珠光记录在文献中。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淮河入江水道和宝应湖、高邮湖等湖泊淹没,樊良镇和玩珠亭均沉入水底。不过,高邮湖也因为宋代甓社湖神珠一事而得雅号“珠湖”。“甓社珠光”也成为了高邮的标志性人文景观,古今遐迩闻名,让明清文人无限追忆。明清“秦邮八景”“盂城八景”中,都将第一景列为“甓社珠光”,高邮湖也被称为“珠湖”。如明代官员胡俨所作甓社珠光的咏景诗,就传唱后世:甓社之湖五湖一,百里珠光际天碧。芳州佳树竹阴连,中有幽人读书宅。幽人读书不计年,夜夜珠光红满川。只今一片蘼芜绿,时有渔歌闻扣船。近一千年前“不明飞行物”产生的文化活动,形成了“甓社珠光”的历史典故,也引发人们对“甓社珠光”的遐想,自古以来,回响不断。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在《我的家乡》的散文中,也饶有兴趣地说:“高邮湖中,曾有神珠。”“小时学刻图章,第一块刻的是长方形的阳文:珠湖人”。多亏沈括在《梦溪笔记》中的记载,千载以前的一颗神珠,为江淮大地、运河之畔,增添了一抹美丽的彩虹。罗志43校对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