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围绕淮钢厂区扩建、淮安机场三期工程等全市重特大项目,超前对接地块考古勘探工作,为新年谋划发展留足“提前量”。近年来,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自加压力、敢于担当,以优化简化建设用地考古审批手续为突破口,推动考古前置改革,聚力提升营商环境。
长期以来,大型基本建设工程的用地考古都是在拿地后、开工前,由建设单位依法申报。随着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出现了个别项目为缩短工期,逃避考古,导致地下文物损毁而承担刑事责任;个别项目在考古调查勘探中发现地下遗存,不得不搁置等待考古发掘结束;个别项目因发现重要文物需原址保护甚至退地调换等现象,严重影响到用地效率和企业发展。
为处理好这一客商遇到的痛点和文物保护的难点问题,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考古前置改革,将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完成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和“招拍挂”的前置条件之一,实行三项“转变”、达到四个“有利”:一是考古手续申报由建设单位转变为土地收储单位,申报由企业转变为政府机关,从而有利于通过部门间紧密沟通协作,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二是考古工作由出让后转变为出让前,考古周期不再占用项目建设周期,从而有利于企业实现拿地即开工,进一步加快项目落地;三是项目地块包含的文物遗存由不确定转变为已探明,从而有利于政府在收储阶段根据考古勘探结果,及时调整用地规划。同时,考古前置费用由财政垫资,纳入土地出让金,有利于企业更加直观掌握用地成本,降低拿地风险。
目前,考古前置已经在淮安区、盱眙县、金湖县等县区先行先试。通过建立镇(街道)、园区管委会与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文物等部门间的沟通联系机制,逐步完善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操作性、协调性和程序性问题。年,试点县区开展考古前置工作涉及项目地块21个,累计勘探地块面积超万平方米,平均每个项目节省手续审批和考古周期在2个月以上。通过考古前置,保障了土地市场供应,加快了土地转化利用,同时,发掘并有效保护了多件精美文物。今年,在充分吸收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市级考古前置的改革办法经过调研、酝酿、征求意见等步骤,也将于年内出台。
(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