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青春痘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743214.html作者简介:周德富,枝江一中语文特级教师,中学正高职教师,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三峡大学兼职研究员,湖北省三峡文化研究会会员,宜昌市文安之研究会理事。枝江市*协常委,枝江市作协副主席,枝江市知新会副会长。《曹廷杰文化》名誉主编,《关庙山文学》编委。成功破解了“中国古代处世奇书”《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身世之谜。为宜昌枝江两级人民*府整理出版同治《宜昌府志》、乾隆《东湖县志》、同治《枝江县志》三部古代志书。为宜昌市*协、远安县*协、宜都市*协分别校注出版《雷思霈诗辑注》《沮江随笔注译》《朱锡绶诗集》三部历史文献著作。为湖北省最大的文献整理工程“荆楚文库”整理出版《张盛藻集》。先后在《湖北方志》《三峡日报》《三峡晚报》《三峡文化》《三峡作家》《三峡商报》《楚天都市报》等众多媒体发表多篇文史论文。
导读:欲知枝江王纲封侯传奇,文史研究奇才枝江一中特级教师周德富先生的这篇学术性极强的考证之文正在揭开风景蕴含的神秘往事
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侯”是仅次于“公”的爵位,属于较高等级。目前所知,历史上被封为“侯”的枝江人仅有明代初年的王纲,他被封为“定西侯”。
王纲故里在今马店镇滕家河、宝筏寺一带。同治《枝江县志》记载:“王大人河,在县东七十里江北岸。明初定西侯王纲故里。旧有石坊,江水冲塌,止遗一碑,字迹漶漫,无能读者。今子孙犹蕃衍云。”这里所说的王大人河并非是已经消失的某条河流,而是流经王纲故里的那段长江的别称。时至今日,滕家河、宝筏寺一带仍生活着大量王姓人家,王姓人数占当地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对王纲身世的记载,官方志书中最早见于乾隆《枝江县志》:“明初有王纲者,江西南昌人。以*功起家,入籍枝江。复从傅友德征西有功,封定西侯。有弟七人,俱受诰封。王胜,昭勇将*;王英,骠骑将*;王正,龙虎将*;王志、王藩、王臣俱昭勇将*;王元,都指挥使。因名其所居之里曰王大人河。旧有石坊,为江水冲塌,止遗一碑,字迹漶漫,无能读者。今其子孙犹繁衍云。”同治《枝江县志》基本是沿袭乾隆《枝江县志》的说法:“王纲,江西南昌人,隶枝江籍。以*功起家,从傅友德征西有功,封侯,后殁于阵,敕葬祭。弟七人,俱受封。”两部志书的记载详略互见,我们从中知道了这样一些信息:他并非枝江原住民,原籍江西;他是先入枝江籍,而后跟从傅友德征西的;他是因*功封侯的;他们兄弟八人均受到了朝廷诰封;乾隆时其故里仍遗一碑。
同治《枝江县志》还记载了他的墓冢:“明定西侯王纲墓,在野猫垱,今遗碣尚倚水滨。按,道光十二年壬辰,松滋县史家湾堤溃。土人掘出一棺,视之,衣冠伟然,明制也。墓前有碑,亦作‘定西侯王纲’字。据此,则野猫垱之遗碣未必确为墓前物,抑或先葬于此而后改迁欤?存参。”
同治县志的总纂是林则徐的弟子熊文澜,分修是中国古代著名处世奇书《围炉夜话》的作者王永彬,两人都是治学极其严谨的人,他们在此提出了一个疑问,王纲墓在野猫垱,怎么后来又在史家湾发现了另一个坟墓?野猫垱在今仙女镇金湖村三组,史家湾今属松滋市涴市镇。
要解开这一谜团,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查阅王氏早期的族谱。但非常遗憾,经历文革之后,王氏旧谱已经失传。目前能采取的有效办法是走访王氏后人,在走访中我们获得了一些信息,听到了一些传说:
一、王纲祖籍江西省南昌府南昌县花汇坪。
二、王氏后人中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坟在野猫垱,碑立王河上。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王氏后人每年清明节都要到野猫垱扫墓,并且是抬着丰盛的食物,敲锣打鼓,唢呐伴奏。人员众多,规模盛大。扫墓延续了几百年,直到解放以后才停止。
三、相传,王纲去世后,原本是要抬到王河一带安葬,但棺材抬到野猫垱时,抬杠突然断裂,于是决定就地埋葬,后人说这叫“遇葬”,意即随遇而葬。挖墓穴时突然从地底跑出一只野猫,鸣叫着顺着水垱向下游跑去,此地后来就叫野猫垱。
四、墓中所埋的尸体没有头,放在尸身上的是一个金子做的头。
五、王纲有一块碑在今马店镇马店路东头靠江边,年修新县城时埋在了地下。
六、王纲不止一个墓,为了防止盗墓,埋了不少假坟,共有四十八座坟。
七、一天,王纲接到诏令进宫,走前他对夫人讲,如果过了午时还未回来就要发兵打进宫去。但那次皇帝宣他进宫,其实是和他下棋。但因为两人下得太过投入,以致忘记了吃午饭。在家里等候的夫人见午时过了王纲还没回来,就以为王纲出事了,于是发兵。结果被早有准备的皇室禁*消灭。
八、王纲有八弟兄,为了使其后人相认有凭证,分别时他们将一口大锅摔碎成八块,一个兄弟拿一块。后人相见就各自拿出自己的那块铁锅,彼此能吻合就证明他们是王纲及其兄弟的后人。
九、王纲有两个儿子,一个随父姓王,叫王福广,其后人生活在滕家河、宝筏寺一带;一个随母姓李,叫李福善,其后人生活在池塘湖一带。池塘湖建有李氏祠堂,池塘湖在今金湖村二组。
上述王氏后人的说法,有些“传说”的色彩较浓,似乎不可信,但细细分析背后的核心信息,有许多都能在县志的记载和我们后来的实地考查中或多或少找到影子。比如“遇葬”,应该是“谕葬”,就是县志所说的“敕葬祭”,即朝廷敕祭敕葬。再比如池塘湖,康熙《枝江县志》作“赤塘湖”,并有图标示位置。
我们根据上述说法找到了野猫垱。万幸的是虽然经历了六百多年,但野猫垱的地形地貌基本未变。一个地方数百年地形没变,名称没变,很是神奇。不仅如此,王纲的墓址尚存。墓虽然在年被挖,但当年参与挖墓的四个人还有三人健在,其中一位老人祖祖辈辈就住在离野猫垱王纲墓地不足一百米的地方。据三位参与挖墓的老人回忆,其墓为三合土砖墓。当时墓中未见珍贵物品,仅有四个铁环,几块灰色的块状物,另有几颗*色珠子,那*色的珠子,他们分析是官顶上的珠子。其砖为厚度大约5厘米,长、宽大约50多厘米。这些砖当年砌了今金湖村八组的一个抽水机窝,这个机窝今保存完好,砖淹于水下约一米处。有碑,但没有立在墓前,而是弃置于旁边,墓上有“定西侯王纲”字样。此碑今遗失。
作者和博物馆*道华先生陪同省文史馆专家进行千年古县调研考察
作者和博物馆*道华先生陪同省文史馆专家进行千年古县调研考察
我们根据上述说法找到了李氏祠堂所在地。其祠堂今已残破,祠堂前的一棵古槐树今仍存活。据林业部门测定,此树的树龄是四百六十年,是目前枝江境内树龄最长的一棵树,属于二级古树。王纲两个儿子分姓王、李之后,各自发展。常识告诉我们,一个家族立祠堂,修家谱,一定是在家族人丁繁盛之时。池塘湖李氏从李福善肇始,到需要立祠堂、修家谱,估计要六、七代人,要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这和树龄四百五十年正相吻合。四百六十加一百五十,六百年,六百年前正是传说中的王纲生活的时间。这从侧面证明了王氏后人传说的真实性。
李氏祠堂前的树龄四百六十年的古槐树(吕云洲拍摄)
李氏祠堂前的树龄四百六十年的古槐树(吕云洲拍摄)
综合县志的记载、王氏后人的回忆、挖墓人的讲述,笔者大胆推测,王纲并非是县志所说的“殁于阵”,极有可能是被朱元璋所杀,是朱元璋当年所杀的众多功臣中的一位。其理由如下:
一、封侯之人,朝廷正史中应该有明确记载,但王纲不仅在《明史》《清史稿》等正史中没有记载,就连枝江早期方志康熙《枝江县志》也没有记载。除非是这个人的封号后来被剥夺,正史中才不记载。
二、这么大的家族,这么高级别的官员,按说明代中后期和清代应该出很多名人,但却没有。
三、在古代,名人的后代不会轻易改变姓氏,保留父姓是一件很荣光的事。改换姓氏往往是因为先辈有人犯事了,为了避免整个家族被赶尽杀绝,才被迫改为他姓。
四、一个被处决的人不可能有完整的尸体,不可能有真坟,只能是衣冠冢。野猫垱的坟是空坟,没有尸骨,史家湾的坟也只说“衣冠伟然”,未说其他,显然都是衣冠冢。
查《明实录》,被朱元璋所杀的武将中恰恰有一名叫王纲:“洪武二十二年九月丁卯,诛西安前卫指挥使王纲。先是,纲从征云南,辄逼死*士。又裒敛金帛诸物。至是还,上谕之曰:‘昔天下未定,朕亲身战征,与士卒同甘苦,未尝以非礼加之。尔以将家子,岂不知为*之难。比征云南,乏粮,至有掘杞蕨根而食者。尔不加恤,反酷虐之至死,而又裒敛无度。有人心者固如是乎?朕念尔父勿雷王之功,欲贷尔死,然法者,天下之公。此而可宥,何以示天下?’纲无以对,遂斩之。”(明?姚广孝《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七)。
此段文字虽然未说此人是“定西侯”,但此人征战的地点、被杀的时间都与枝江的王纲较吻合。特别是文中提及的“西安前卫指挥使”“从征云南”,让人想到枝江王纲“从傅友德征西有功”的经历。傅友德原本是陈友谅的武将,朱元璋攻江州时,率众投降。在后来的鄱阳湖之战、拔武昌、破安丰、守徐州、克元都、攻山西、败扩廓、伐蜀、从征沙漠、平云南等重大战役中均立下赫赫战功。自偏裨至大将,每战必先士卒。洪武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赐死。傅友德是“伐蜀”“平云南”的主要将领,王纲作为他的得力部下,自然是参与其中的。此人被杀于洪武二十二年(),早于傅友德被杀五年。这符合朱元璋挖树先斩根的一贯做法。王氏后人传说中的金头说、下棋误时说,其实都已间接说明他们的祖先是被杀头了的。
王纲作为功臣侯,虽然其地位、影响不能和前几年考古发现的南昌海昏侯比,因为海昏侯是王子侯,其地位自然更高,影响自然更大。但王纲毕竟是侯,特别是在枝江这样一个小地方,已属十分难得了。因此,尽管目前我们对他的了解还十分有限,但我们也应该对他进行宣传。并希望借助这篇小文,能引起更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