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盘围棋,往往需要棋手集中精力地坐一两个小时,是名符其实的“坐稳”;不发一言,心里的活动都体现在手中棋子的一招一式上,可谓之“手谈”。“坐稳”和“手谈”都是围棋的“别称”。假日闲暇,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去接触围棋,就可感受到这项中国古老益智游戏的深邃内涵。尧帝教子造围棋围棋是中国的国粹。它的棋具和规则非常简单,棋盘就是纵横十九道的方格;圆扣形棋子外形毫无分别,只有黑白两色之分。对局双方各执一色棋子,空枰开局,黑先白后,交替着一子于棋盘的点上……但至简的规则,又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因此古人有“围棋千古无重局”之说,这与《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中国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围棋是何时发明的?现在的主流说法是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五帝时代,由尧帝发明的。发明围棋的目的,是因为尧帝的儿子丹朱不贤,因此尧帝发明围棋这种益智的娱乐方式来教导儿子。先秦的《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也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这种说法也被日本乃至欧美的历史书籍所承认,围棋也因此被认为是棋类游戏的鼻祖。传说尧帝发明围棋来教导儿子。图为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尧帝公园里的尧帝像。不过,由于没有相应的考古发现,围棋起源的时间也有轩辕黄帝时期、夏朝、西周等不同说法,但同样没有得到实证。正史中首次出现围棋,是在春秋时期的《左传》中。公元前6世纪中叶,卫国发生内乱,卫献公逃亡国外,大臣宁喜等拥立卫殇公继位。公元前年,逃亡在外的卫献公派人联络宁喜,希望回国复位,宁喜竟然同意了。另一位大臣大叔文子感叹说:“……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这里的“弈”就是围棋。大叔文子的意思是,宁喜对立国君这么重要的事,还没有下围棋慎重,他怎么能免于祸难呢?下围棋的人如果举棋不定,都没法战胜对手,更何况拥立国君这么大的事含糊不清?果然不出所料,次年宁喜杀死卫殇公,迎接卫献公复位,又过了一年,卫献公就杀了宁喜。从这段记载的比喻中可见,在春秋中期,围棋已经是比较普遍的娱乐活动。几十年后,儒家宗师孔丘也提到了围棋。《论语·阳货》中记载孔子的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这里的“博”指“陆博”,是古代一种丢骰子行棋吃子的游戏,“弈”就是围棋。孔子认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是很糟糕的,哪怕玩玩陆博和围棋,也比这样浑浑噩噩要强。又过了一百多年,战国时的儒家亚圣孟子,也在《孟子·告子上》中提到了围棋:“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孟子不但拿下围棋打比方,教育大家做学问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而且还提到了善于下围棋的弈秋,弈秋是典籍记载中的第一位围棋高手。古人借围棋修身养性虽然春秋时期已经有了围棋的正式记载,但只是零星提及。战国后期战乱频繁,统一的秦国又以耕战立国,没多少时间让人有闲情逸致慢慢下棋。待刘邦建立汉朝之后,经过文景之治,国家太平富庶,围棋也渐渐得到推广。据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西汉初期有“杜陵杜夫子善弈棋,为天下第一人”。当时有人批评杜夫子,说下围棋太费时间了。确实,一局围棋的时间长,费时费脑,这也是制约其推广的原因之一。而杜夫子则回答“精其理者,足以大裨圣教”,指出围棋虽然是游戏,从娱乐中领悟的道理,却足以修身养性,使人受益匪浅,增益圣人之道。在汉景帝的阳陵出土了一块陶质围棋盘的残片,是我国年代最早的棋盘文物。这块棋盘是17×17路,上面有星位。棋盘线条歪曲,粗制滥造,并非是皇家专用棋盘,可能是守陵人为了娱乐随手刻画的。另一块汉代棋盘文物出土于海昏侯刘贺的墓葬。公元1世纪到2世纪的东汉时期,围棋得到进一步发展,班固、李尤、黄宪、马融等学者都擅长围棋。《汉书》的作者班固为此专门写了数百字的《奕旨》,全面分析围棋的意义。他认为围棋中包含有天下的道理:“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后面又分别论述了围棋中的各种局势法则,与伏羲、大禹、苏秦、秦穆公等名人事迹相对应,并评价围棋“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所以真正的有识之士,会对围棋爱不释手。班固为下围棋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理由。东汉后期,围棋得到迅猛发展。邯郸淳在《艺经·棋品》中把围棋水平分为九品:“一入神;二坐照;三具体;四通幽;五用智;六小巧;七斗力;八若愚;九守拙。”棋品的高低也被映射到人的思想境界高低。三国时统率三军的将帅,往往用下围棋来平静心情。公元年东吴大将陆逊带兵攻打曹魏襄阳,忽然得知东边的孙权大军撤退,且消息已被魏军得知,自己成了孤军。紧要关头,陆逊不慌不忙,一边与众将下围棋,一边攻击魏军,使敌人摸不清虚实,不敢出击,然后从容撤退。颇有《空城计》中诸葛亮的从容淡定。在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一书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关羽悠然下围棋的故事广为流传。关羽在攻打樊城时,不幸被曹兵用毒箭射中胳臂。神医华佗听闻,前来为关羽刮骨疗毒。当华佗用尖刀割开伤口处的皮肉,去刮骨头上的毒时,关羽一边饮酒,一边和手下马良下围棋,谈笑间,让人感受到关羽的英雄气概。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有刮骨疗毒的关羽悠然下围棋的故事。晋朝三分归一,清谈之风更盛,围棋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围棋九品制度得到普及。东晋名臣王坦之称围棋为“坐隐”,无须蜗居山林,只在坐席上进入黑白世界,便足以达到归隐的效果。高僧支道林则称围棋为“手谈”,无须开口说话,即在棋盘上完成了清谈。这都是晋人追求的个人修养高层境界。晋朝的围棋故事,也远远超过两汉三国时期。据南梁任昉所著的《述异记》记载,晋朝时信安郡(今浙江衢州)一个叫王质的人到山中砍柴,看到几位童子在下围棋,就凑过去看。不知道过了多久,王质起身一看自己的斧头,斧柄(柯)已经完全腐烂了。等他回到家,发现与他同时代的人都早已去世了,正是山中须臾,世上百年。从此这座山被叫做“烂柯山”,而围棋也有了“烂柯”的别名。两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围棋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南北朝多位皇帝都嗜好围棋,南朝刘宋的明帝还在朝廷设置了一个机构叫“围棋州邑”,安排几位围棋高手担任里面的官职,这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官方围棋管理机构。南北朝时围棋的另一大发展是19道棋盘逐渐流行。中国古代围棋棋盘的道数一直是在变化的,早期可能只有11道或13道。魏晋时的主流是17道,而南北朝时,19道的棋盘渐有扩展。围棋的路数越多,局面变化越复杂,难度越大。19道棋盘的流行,也说明南北朝时围棋的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不少皇帝都是“棋篓子”公元6世纪末,隋朝终结了3个世纪的分裂动荡,实现短暂统一。和平带来文化兴盛,在河南省安阳隋朝张盛墓中出土的瓷棋盘,是现今出土最早的19道棋盘实物。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中的瓷棋盘,是现今出土最早的19道棋盘实物。7世纪初,唐朝建立,围棋迎来了又一个盛况空前的时代。唐朝很多皇帝都酷爱围棋,唐高祖李渊就是个“棋篓子”,在准备起兵反隋的前夕,还和宠臣裴寂通宵达旦地下棋。唐太宗李世民也酷爱围棋。他曾咏五绝两首,将围棋比作用兵:“雁行非假翼,阵气本无云。玩此孙吴意,怡神静俗氛。”唐玄宗热衷各种娱乐,自然也少不了围棋。唐玄宗创立了棋待诏的官职,为九品官,隶属翰林院。不但皇帝、高官喜欢围棋,唐朝文人也多爱下棋。杜甫、杜牧、刘禹锡、白居易等皆有围棋相关的诗篇,如杜甫所作“棋局动随寻涧竹,袈裟忆上泛湖船”、白居易所作“棋罢嫌无敌,诗成愧在前”等。唐朝时,日本派了很多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围棋也因此传到日本。公元9世纪中叶,日本擅长围棋的王子前来唐朝访问,与唐朝围棋高手对战,连连取胜。唐宣宗只得令大唐第一高手、棋待诏顾师言出战。双方激烈搏杀一番,顾师言在第三十三步走出妙招,扭转不利局面,迫使日本王子中盘认输。唐末五代,战乱频繁,民生苦难,但围棋之风依然流行。南唐后主李煜、后蜀君主孟昶等都是围棋爱好者。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有“赌棋输华山”的传说,他弟弟太宗赵光义更是个超级棋迷。他自己爱下围棋,还赐给吴越王钱俶棋盘和棋子,说“朕机务之余,颇曾留意,以卿在假,可用此遣日。”宋太宗甚至自己发明围棋的定式来考大臣们,弄得大臣们苦不堪言。在皇帝的引领下,宋朝人都有下围棋的嗜好。范仲淹、王安石、黄庭坚等文臣骚客皆擅长下围棋,多有棋入诗文。欧阳修自称“六一居士”,所谓“六一”就是“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加上“一老翁于此五物之间”。有“梅妻鹤子”之称的林和靖、文坛领袖苏东坡都喜欢下围棋但棋艺不高,林和靖自称“逋世间事皆能之,惟不能担粪与着棋。”苏东坡则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谓着棋、吃酒、唱曲也。”不但文人下围棋,武将也下围棋。名将曹玮、宗泽等都有用兵时下围棋的故事。而《梦溪笔谈》的作者、科学家沈括则别出心裁,喜欢计算围棋总共有多少种可能的棋局。他的计算方法是个棋位,每位可能有黑子、白子、空格三种可能,因此总的棋局数是3的次方。13世纪的元朝,出现了《玄玄棋经》,由元代棋手严德甫主编,晏天章帮助整理刊刻。此书被后世历代棋家奉为典范,还在17世纪上半叶传入日本,影响巨大。进入明朝,围棋又得到新的发展。明太祖朱元璋很喜欢下围棋,但他下的是“模仿棋”,也就是第一步先走棋盘正中间的“天元”,剩下的棋完全跟对手中心对称。这样的“赖皮”手段,一般棋手无法破解,朱元璋借此常胜,倒是很符合他不拘一格的作风。在朱元璋影响下,他的儿子朱棣,以及明朝后来的很多皇帝都喜欢下围棋,大臣、文士中围棋高手也比比皆是,如“吴中四大才子”中的唐伯虎、文徵明,戏曲家汤显祖,《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等。随着明朝围棋高手不断涌现,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如明武宗时有永嘉派、新安派和京师派。清朝围棋更加繁荣,帝王将相、文士墨客皆以围棋为风雅标志。据史料记载,少年康熙皇帝就是与索额图下围棋时密谋擒拿鳌拜。范西屏和施襄夏均为清朝出类拔萃的国手,两人于乾隆四年(年)在浙江当湖对弈十三局,史称“当湖十局”。从传下的棋谱看,两位高手鏖战惊心动魄,棋艺登峰造极,是围棋古谱中的典范。19世纪中叶后,由于列强入侵,中国陷入战乱,围棋水平降低,但大众的爱好并未中断。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曾国藩就非常爱下围棋,可是水平很一般。根据他的日记,从29岁到41岁的这十三年中,至少下了一千三百多盘棋,经常在忙于公务,头晕眼花之余,还要下一两盘当作休息。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打了败仗,或者至亲去世,也要下棋来解忧。围棋文化海外普及民国时期,有位不得不提的围棋名宿吴清源。年,吴清源出生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的名门望族,有“围棋神童”之誉。他14岁东渡日本,开始职业棋手生涯并于年加入了日本国籍,年晋升九段,被公认为世界围棋界第一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围棋非常重视,多次组织中日围棋对抗赛。年起,著名的“中日围棋擂台赛”开始。前两届擂台赛,中国著名棋手聂卫平取得八连胜,让聂卫平成为英雄,也让围棋在中国得到极大的